钢铁产业从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期
4月重点钢企粗钢日产有所上升。5月7日,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4月下旬,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2358.67万吨、生铁2041.27万吨、钢材2293.47万吨。根据4月下旬旬报的统计,4月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日产粗钢227.25万吨,环比增长10.09%,同比下降了2.22%;生铁日产198.70万吨,环比增长9.97%,同比增长了0.53%;钢材日产217.76万吨,环比增长8.25%,同比下降了3.32%。
从4月份的数据来看,我国钢铁产量在恢复中,较一季度数据向好。虽然钢铁产量受到了疫情的影响,但在绝对数量上,中国钢产量一直占据着世界首位。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、总工程师,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近日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:“现在中国年产钢已突破10亿吨,并连续26年稳居钢产量世界冠军的宝座。”
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、世界钢铁协会原主席张晓刚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“今天的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,未来十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完成从大到强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。”
中国钢铁连续26年稳居钢产量世界冠军
近年来,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在近日举办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大会上,李新创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,从1949年中国钢产量15.8万吨到1996年突破1亿吨,中国从缺钢少铁的困境攀升至全球第一产钢大国,现在中国年产钢已突破10亿吨,并连续26年稳居钢产量世界冠军的宝座;中国钢铁建成了全球产业链最完备、规模最大的钢铁产业体系;在工艺装备、科技创新、品种质量、绿色智能等方面不断提升和突破。
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、世界钢铁协会原主席张晓刚在会上表示,钢铁被称为“工业粮食”,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。没有强大的钢铁工业,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国防实力。做大做优做强钢铁工业是一代又一代钢铁人不断追逐的“钢铁梦”“强国梦”。五十年来,中国旧貌换新颜,不断拉近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,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中国钢铁行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。这与中国钢铁业、中国钢铁人以及行业科学规划指导密不可分。
“要正确认识中国钢铁工业的地位”,李新创表示,钢铁工业是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,中国有着最大、最活跃的内需市场,2021年,国内钢材需求量就高达9.49亿吨,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8.5%。中国拥有最新、最先进的技术装备,拥有5000 m3及以上先进高炉;300t及以上先进转炉,国际领先的百米钢轨全长余热淬火工艺技术,鞍钢鲅鱼圈5500mm宽厚板轧机,近终型铸轧一体化技术。
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,随着技术的进步,中国钢铁行业将步入从大到强的发展阶段。如何在双碳目标下实现高质量发展,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一大课题。
李新创指出,由于我国工业化开始时间较晚,与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人均历史累计产钢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。据测算,截至2021年,美国、日本当前人均历史累计产钢量分别约为29吨、48吨,而我国人均历史累计产钢量仅为11吨。我国要达到2021年美国、日本人均历史累计产钢量水平,按照年产粗钢10亿吨计算,预计还需要27年、53年。
在全社会努力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行业背景下,中国钢铁行业面临四大挑战,李新创表示,第一,能源资源禀赋方面,中国高-转长流程工艺结构占主导地位,能源结构高碳化,煤、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%;第二,中国钢铁产量大,圆钢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,2021年占比53%;第三,中国企业数量多,具有冶炼能力的企业达400余家,但工艺结构、生产水平差异大,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大多数企业基础薄弱;第四,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机理复杂,涉及能源燃烧排放、工业生产过程排放、电力和热力消耗所对应的间接排放等多种碳排放机理。
未来,中国钢铁产业必然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。张晓刚指出,“今天的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,未来十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完成从大到强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。”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关键时间节点,新发展阶段是“危机并存、危中有机、危可转机”的特殊阶段。中国钢铁要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。要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,强化源头和过程控制,促进减污降碳协同。